本文觀點:不要指責老人。例如「你不懂」」飯菜不好吃「,」你這樣不對「不要一味吐槽老人帶娃的種種問題,卻忽略掉自己得到的實惠。在隔代育兒各種矛盾中,安全隱患是致命的和長輩多溝通,找到平衡點解決教育孩子問題帶提提到樓下小區玩,總會看到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現在老一輩的看管孩子的比例非常之高,我們小區來說有80%左右都是老人帶孩子在小區玩,首先感謝父母們犧牲掉自己的時間來看管孩子,特別是能夠帶著孩子出門的爺爺奶奶,公公婆婆們,試想一下,一個60左右歲的中老年跟著一個3歲左右小孩子跑是多麼一件艱苦的事情,不是他們想帶孩子,大多數是沒辦法吧!
我們是自己帶孩子,完全可以感受帶孩子的酸甜苦辣,很多時候會想要是有人來幫忙換一下就好了,自己可以出去看個電影,坐咖啡廳裝裝文藝,拍拍美照,和朋友聚餐唱歌等等。大多數自己親歷親為的父母都不想生二胎,精力不夠用,壓力又太大。所以我們換位思考一下,」爺爺奶奶「們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想法,出去跳跳舞,和朋友打打麻將聊聊天,放鬆自己這段時間看管孩子的壓力,也想出去旅遊看看風景。參加各種老年活動呢?
很多年輕父母,一味吐槽老人帶娃的種種問題,卻忽略掉自己得到的實惠。下班回到家,打遊戲刷手機逛淘寶,一邊打著各種旗號把孩子推給老人,一邊又埋怨,「我給你個可塑性極強的小嬰兒,你怎麼就不認真給我養出個人見人愛的孩子?」
時代真的在變化,他們真的可以有很多選擇,而不是「退休在家閑著也是閑著,看看孩子還能解悶」。誰不想每天輕輕鬆鬆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早上出去早鍛煉,聊聊天下午去打打麻將,公園溜溜,晚上看看電視劇。無聊了,想孫子孫女了再去玩玩,玩好了各自回家,這樣多舒服啊。也不用和孩子們住在一起,增加矛盾。
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王極盛認為,做家長的,特別是隔代家長們的素質遠遠落後於時代發展和孩子成長的要求。王極盛在數萬人中間做的一項調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長沒有學習過如何教育子女這門學問,其中,隔代家長的這個比例接近100%。
不要對於老人們太苛刻了
由於老人們和年輕父母的觀念不同,育兒思路也不盡一樣。網上太多批評隔代教育的問題,大都是是在說隔代教育的不好,無非就是兩點,第一是餵養方式:大多抱怨的都是在說孩子被慣壞了,不能好好吃飯,要不就是被喂成個小胖子了。第二是教育方式:過於」隔代親「寵溺孩子。大家都知道不好,那也是沒辦法的事。很多時候可以和老人們溝通著,商量著,大家都是為了孩子好。試想一下,幾十年的固定思維是很難更改的,他們以前受到的育兒理念和現在也有很大的差異,想要改變並不容易。他們大多數的學歷在高中,大專。而我們這一代大多數是在本科 研究生甚至博士,接觸的人和信息肯定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以我們看到的來要求孩子立刻成為這樣的人,也不能要求「爺爺奶奶」們立刻接受我們的觀點,這個不現實。
大多孩子但平時幼兒園接送和看管都是由老人來辦。三個月個月前的一次驚心動魄的往事,讓我每次想著就感到後怕。孩子4歲好動頑皮,夏季氣溫高爺爺想著孩子喜歡吃雪糕,放學後爺爺帶著孫子去買,雪糕店在馬路對面,孩子性急突然跑向雪糕店,爺爺一時沒追上,娃娃也不看紅綠燈就沖了出來,撞上一輛計程車,造成了腿部骨折,爺爺血壓升高急得住進了醫院。爺爺也怪自己太不小心。其實有時候真的是精力有限,看得著,顧不上。
老人們總是小心翼翼的照顧孩子,擔心能不能吃飽,擔心睡覺睡得好不好,擔心會不會感冒,擔心玩這個會摔倒,玩那個會受傷等等。他們不是不懂吃多了會隔著,不是不懂孩子困了會睡著,睡好了會醒這一自然過程,不是不懂小孩穿衣和大人差不多就行。他們是怕,真的怕放嘴裡就滑掉,放地上就摔倒。他們承擔不起出事後的後果,一旦孩子生病,受傷,他們會無比的愧疚和傷心。再則他們這是在幫忙,而不是義務必須要帶的,請體諒一下他們。
在隔代育兒各種矛盾中,安全隱患是致命的。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但是隔代育兒卻把監護人的枷鎖轉嫁到了外公外婆和爺爺奶奶的身上。一旦出現安全事故,這責任由誰來承擔?老人的精力和體力都不如小孩,腦力跟不上,反應遲緩,常常連自己都需要照顧,更不說能照顧好孩子,在監護方面除了寄託於老人身上的同時,孩子的家長也應該多費些心。
中國式育兒 隔代始終唱主角
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國家。這個事實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國情所需沒辦法,幼兒階段的託管教育不完善,保姆的從業監管幾乎是零門檻,保姆虐童案屢見不鮮,也打消大部分家長請保姆的想法。從另一方面也驗證了中國是一個重感情,懂親情的國家,中國人重視膝下承歡, 天倫之樂 ,兒孫滿堂。據調查顯示,在我國城鎮有近五成的孩子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孩子的年齡越小,與祖輩家長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隨著社會高齡化趨勢的形成,隔代教育現象愈來愈普遍。
提提的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是倆個極端。
典型的驕縱型和嚴厲型。
爺爺奶奶家的劇情:飯桌上,一個勁的要喂飯,礙於反對喂飯的兒子媳婦在場,忍住追著喂的大動靜,拿著小勺,一個勁的說,寶寶你吃這個,寶寶你快吃,奶奶做的這好香,小提提不要玩啦,來吃一口。奶奶會說「喲,看著這娃娃吃飯吃得好,我心理特別舒服。」我在上幼兒園之前就是被我媽一口一口的喂長大的,深知其中的危害,最典型的就是上幼兒園之前,喂的胖嘟嘟的,上了幼兒園自己不能好好吃飯,總是想著可以一邊玩一邊吃,可是幼兒園老師不會慣著我,也沒人可以給我喂飯,結果就是體重逐年降低,從上幼兒園前的一個胖嘟嘟變成一個瘦猴子。
外公外婆家的劇情:遇到小水坑,哎喲,臟髒的你不要踩聽到沒有?完全不顧小孩開心的心情,啪,一巴掌狠狠打在屁股上。對著哇哇大哭的小孩說,給你說不能做的事,你不聽。長大怎麼得了?順便教育女兒女婿,你們這孩子,再不打要完蛋。以後帶到我面前,這麼不聽話,我還要打他。你小時候很懂事,從小就知道哭在我這討不到半點好處。
我覺得他們都是變態。一邊是剝奪孩子的自主權滿足自己成就感的變態。一邊是扼殺孩子天性滿足自己權威感的變態。
但我不敢說什麼,我怕他們傷心,也怕被打死。哈哈哈哈哈。哭唧唧……
如何在隔代教育下獲得「三贏」
1. 兩代人統一思想認識,求同存異
由於生活環境和信息有著顯著的差異,兩代人在教育寶寶的問題上自然也會存在相當大的差距。比如,年輕一代可能更注重寶寶智力培養、個性發展,他們往往會更多地向寶寶傳遞知識,給他更多自由,讓他自由探索;而祖輩們則更看重吃飽,穿暖,不受傷。更多的是約束孩子。
在孩子的事情上,兩代人要盡量心平氣和的交流,只有統一認識,才能避免在寶寶面前暴露分歧,防止他利用這種分歧要挾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引發更多的問題。父母們最好盡量多向「爺爺奶奶」請教,多一些溫和的溝通,而「爺爺奶奶」們最好利用各種渠道多接受新思想,學習新的教育理念來武裝自己。
2. 尋找合適的平衡點,理智控制感情
「爺爺奶奶」在養育寶寶時最好用理智控制感情,分清愛和溺愛的界限,愛得適度。父母也是如此,要把握好自由與規則之間的界限,不能給了自由而缺乏規則。否則,沒有規則的環境會讓寶寶不能清晰的認識邊界感,相反,一個缺乏規則的環境反而會帶給寶寶更多的不安全感。「爺爺奶奶「育兒固然有其時間和空間上的優勢,但在育兒觀念和育兒方法上不易改變固有思維的束縛,在家庭生活中,常對孩子過度限制和保護,處處百依百順、遷就、溺愛,心甘情願成為孩子的「靠山」,容易使孩子養成「以我為中心」的性格,對幼兒的個性發展難免會有一些負面影響。
3. 父母的責任不能推脫到「爺爺奶奶」身上
年輕父母有難處,「爺爺奶奶」們也有苦衷。在養育孩子方面,老人絕非主體。父母首先要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主動承擔為人父母的責任,不能過分依賴「爺爺奶奶」
每個階段的成長只有一次,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一旦錯過就不再回來,年輕父母不管多忙都要盡量多抽時間與寶寶在一起,不要以忙為借口,把對寶寶的教育權、撫養權完全交給祖輩。再忙的父母,總得回家吧,每次陪陪孩子20分鐘就足以讓孩子獲得安全感。孩子一旦缺乏安全感並且失去信任後,可能產生嚴重的後果,例如為了獲得父母更多的關注,他也可能出現更多的問題行為,讓父母頭痛不已。(留守兒童)
4.多加相互傾聽和理解,避免矛盾
有些事情父母要多聆聽「爺爺奶奶」為什麼要這樣做,有何優劣,從源頭抓起。多渠道多方式地溝通,避免產生正面衝突。「爺爺奶奶」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以溫柔的指出來,做得好的地方請給與肯定和感謝。再則「爺爺奶奶」也要學會接受新的育兒理念,例如用尿不濕乾淨,衛生,方便。雞蛋在一歲之前最好不給寶寶吃。孩子爬行時一個自然且必要的過程等等。
當父母與「爺爺奶奶」之間在管教孩子問題上發生分歧時,最好不要當著寶寶的面爭吵。寶寶雖小,但他是天生的外交家,會聰明地鑽空子哦。這不僅對幫助孩子的改變沒有好處,反而會導致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另外,家庭成員之間的爭吵,對他心理發展也是不好的。
5,育兒知識學習
現在互聯網發達,信息傳播迅速,各種資訊隨處可查,想要學習育兒知識動動手指就可以完成,無論是父母或者」爺爺奶奶「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育兒經驗教我們學會新規則,比如新的教育理念、知識和方法等。
最後提醒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公公婆婆們一定要量力而行,歲月不饒人,你們是玩不過小傢伙些的。他們正是在精力和體力的飛速發展期,千萬要在保證自己身體的前提下看管孩子。一切以身體健康為重。
都在批判隔代教育的弊端,可」爺爺奶奶「們的苦衷誰又能懂?
本文觀點:
不要指責老人。例如「你不懂」」飯菜不好吃「,」你這樣不對「不要一味吐槽老人帶娃的種種問題,卻忽略掉自己得到的實惠。在隔代育兒各種矛盾中,安全隱患是致命的和長輩多溝通,找到平衡點解決教育孩子問題
帶提提到樓下小區玩,總會看到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現在老一輩的看管孩子的比例非常之高,我們小區來說有80%左右都是老人帶孩子在小區玩,首先感謝父母們犧牲掉自己的時間來看管孩子,特別是能夠帶著孩子出門的爺爺奶奶,公公婆婆們,試想一下,一個60左右歲的中老年跟著一個3歲左右小孩子跑是多麼一件艱苦的事情,不是他們想帶孩子,大多數是沒辦法吧!
我們是自己帶孩子,完全可以感受帶孩子的酸甜苦辣,很多時候會想要是有人來幫忙換一下就好了,自己可以出去看個電影,坐咖啡廳裝裝文藝,拍拍美照,和朋友聚餐唱歌等等。大多數自己親歷親為的父母都不想生二胎,精力不夠用,壓力又太大。所以我們換位思考一下,」爺爺奶奶「們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想法,出去跳跳舞,和朋友打打麻將聊聊天,放鬆自己這段時間看管孩子的壓力,也想出去旅遊看看風景。參加各種老年活動呢?
很多年輕父母,一味吐槽老人帶娃的種種問題,卻忽略掉自己得到的實惠。下班回到家,打遊戲刷手機逛淘寶,一邊打著各種旗號把孩子推給老人,一邊又埋怨,「我給你個可塑性極強的小嬰兒,你怎麼就不認真給我養出個人見人愛的孩子?」
時代真的在變化,他們真的可以有很多選擇,而不是「退休在家閑著也是閑著,看看孩子還能解悶」。誰不想每天輕輕鬆鬆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早上出去早鍛煉,聊聊天下午去打打麻將,公園溜溜,晚上看看電視劇。無聊了,想孫子孫女了再去玩玩,玩好了各自回家,這樣多舒服啊。也不用和孩子們住在一起,增加矛盾。
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王極盛認為,做家長的,特別是隔代家長們的素質遠遠落後於時代發展和孩子成長的要求。王極盛在數萬人中間做的一項調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長沒有學習過如何教育子女這門學問,其中,隔代家長的這個比例接近100%。
不要對於老人們太苛刻了
由於老人們和年輕父母的觀念不同,育兒思路也不盡一樣。網上太多批評隔代教育的問題,大都是是在說隔代教育的不好,無非就是兩點,第一是餵養方式:大多抱怨的都是在說孩子被慣壞了,不能好好吃飯,要不就是被喂成個小胖子了。第二是教育方式:過於」隔代親「寵溺孩子。大家都知道不好,那也是沒辦法的事。很多時候可以和老人們溝通著,商量著,大家都是為了孩子好。試想一下,幾十年的固定思維是很難更改的,他們以前受到的育兒理念和現在也有很大的差異,想要改變並不容易。他們大多數的學歷在高中,大專。而我們這一代大多數是在本科 研究生甚至博士,接觸的人和信息肯定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以我們看到的來要求孩子立刻成為這樣的人,也不能要求「爺爺奶奶」們立刻接受我們的觀點,這個不現實。
大多孩子但平時幼兒園接送和看管都是由老人來辦。三個月個月前的一次驚心動魄的往事,讓我每次想著就感到後怕。孩子4歲好動頑皮,夏季氣溫高爺爺想著孩子喜歡吃雪糕,放學後爺爺帶著孫子去買,雪糕店在馬路對面,孩子性急突然跑向雪糕店,爺爺一時沒追上,娃娃也不看紅綠燈就沖了出來,撞上一輛計程車,造成了腿部骨折,爺爺血壓升高急得住進了醫院。爺爺也怪自己太不小心。其實有時候真的是精力有限,看得著,顧不上。
老人們總是小心翼翼的照顧孩子,擔心能不能吃飽,擔心睡覺睡得好不好,擔心會不會感冒,擔心玩這個會摔倒,玩那個會受傷等等。他們不是不懂吃多了會隔著,不是不懂孩子困了會睡著,睡好了會醒這一自然過程,不是不懂小孩穿衣和大人差不多就行。他們是怕,真的怕放嘴裡就滑掉,放地上就摔倒。他們承擔不起出事後的後果,一旦孩子生病,受傷,他們會無比的愧疚和傷心。再則他們這是在幫忙,而不是義務必須要帶的,請體諒一下他們。
在隔代育兒各種矛盾中,安全隱患是致命的。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但是隔代育兒卻把監護人的枷鎖轉嫁到了外公外婆和爺爺奶奶的身上。一旦出現安全事故,這責任由誰來承擔?老人的精力和體力都不如小孩,腦力跟不上,反應遲緩,常常連自己都需要照顧,更不說能照顧好孩子,在監護方面除了寄託於老人身上的同時,孩子的家長也應該多費些心。
中國式育兒 隔代始終唱主角
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國家。這個事實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國情所需沒辦法,幼兒階段的託管教育不完善,保姆的從業監管幾乎是零門檻,保姆虐童案屢見不鮮,也打消大部分家長請保姆的想法。從另一方面也驗證了中國是一個重感情,懂親情的國家,中國人重視膝下承歡, 天倫之樂 ,兒孫滿堂。據調查顯示,在我國城鎮有近五成的孩子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孩子的年齡越小,與祖輩家長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隨著社會高齡化趨勢的形成,隔代教育現象愈來愈普遍。
提提的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是倆個極端。
典型的驕縱型和嚴厲型。
爺爺奶奶家的劇情:飯桌上,一個勁的要喂飯,礙於反對喂飯的兒子媳婦在場,忍住追著喂的大動靜,拿著小勺,一個勁的說,寶寶你吃這個,寶寶你快吃,奶奶做的這好香,小提提不要玩啦,來吃一口。奶奶會說「喲,看著這娃娃吃飯吃得好,我心理特別舒服。」我在上幼兒園之前就是被我媽一口一口的喂長大的,深知其中的危害,最典型的就是上幼兒園之前,喂的胖嘟嘟的,上了幼兒園自己不能好好吃飯,總是想著可以一邊玩一邊吃,可是幼兒園老師不會慣著我,也沒人可以給我喂飯,結果就是體重逐年降低,從上幼兒園前的一個胖嘟嘟變成一個瘦猴子。
外公外婆家的劇情:遇到小水坑,哎喲,臟髒的你不要踩聽到沒有?完全不顧小孩開心的心情,啪,一巴掌狠狠打在屁股上。對著哇哇大哭的小孩說,給你說不能做的事,你不聽。長大怎麼得了?順便教育女兒女婿,你們這孩子,再不打要完蛋。以後帶到我面前,這麼不聽話,我還要打他。你小時候很懂事,從小就知道哭在我這討不到半點好處。
我覺得他們都是變態。一邊是剝奪孩子的自主權滿足自己成就感的變態。一邊是扼殺孩子天性滿足自己權威感的變態。
但我不敢說什麼,我怕他們傷心,也怕被打死。哈哈哈哈哈。哭唧唧……
如何在隔代教育下獲得「三贏」
1. 兩代人統一思想認識,求同存異
由於生活環境和信息有著顯著的差異,兩代人在教育寶寶的問題上自然也會存在相當大的差距。比如,年輕一代可能更注重寶寶智力培養、個性發展,他們往往會更多地向寶寶傳遞知識,給他更多自由,讓他自由探索;而祖輩們則更看重吃飽,穿暖,不受傷。更多的是約束孩子。
在孩子的事情上,兩代人要盡量心平氣和的交流,只有統一認識,才能避免在寶寶面前暴露分歧,防止他利用這種分歧要挾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引發更多的問題。父母們最好盡量多向「爺爺奶奶」請教,多一些溫和的溝通,而「爺爺奶奶」們最好利用各種渠道多接受新思想,學習新的教育理念來武裝自己。
2. 尋找合適的平衡點,理智控制感情
「爺爺奶奶」在養育寶寶時最好用理智控制感情,分清愛和溺愛的界限,愛得適度。父母也是如此,要把握好自由與規則之間的界限,不能給了自由而缺乏規則。否則,沒有規則的環境會讓寶寶不能清晰的認識邊界感,相反,一個缺乏規則的環境反而會帶給寶寶更多的不安全感。「爺爺奶奶「育兒固然有其時間和空間上的優勢,但在育兒觀念和育兒方法上不易改變固有思維的束縛,在家庭生活中,常對孩子過度限制和保護,處處百依百順、遷就、溺愛,心甘情願成為孩子的「靠山」,容易使孩子養成「以我為中心」的性格,對幼兒的個性發展難免會有一些負面影響。
3. 父母的責任不能推脫到「爺爺奶奶」身上
年輕父母有難處,「爺爺奶奶」們也有苦衷。在養育孩子方面,老人絕非主體。父母首先要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主動承擔為人父母的責任,不能過分依賴「爺爺奶奶」
每個階段的成長只有一次,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一旦錯過就不再回來,年輕父母不管多忙都要盡量多抽時間與寶寶在一起,不要以忙為借口,把對寶寶的教育權、撫養權完全交給祖輩。再忙的父母,總得回家吧,每次陪陪孩子20分鐘就足以讓孩子獲得安全感。孩子一旦缺乏安全感並且失去信任後,可能產生嚴重的後果,例如為了獲得父母更多的關注,他也可能出現更多的問題行為,讓父母頭痛不已。(留守兒童)
4.多加相互傾聽和理解,避免矛盾
有些事情父母要多聆聽「爺爺奶奶」為什麼要這樣做,有何優劣,從源頭抓起。多渠道多方式地溝通,避免產生正面衝突。「爺爺奶奶」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以溫柔的指出來,做得好的地方請給與肯定和感謝。再則「爺爺奶奶」也要學會接受新的育兒理念,例如用尿不濕乾淨,衛生,方便。雞蛋在一歲之前最好不給寶寶吃。孩子爬行時一個自然且必要的過程等等。
當父母與「爺爺奶奶」之間在管教孩子問題上發生分歧時,最好不要當著寶寶的面爭吵。寶寶雖小,但他是天生的外交家,會聰明地鑽空子哦。這不僅對幫助孩子的改變沒有好處,反而會導致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另外,家庭成員之間的爭吵,對他心理發展也是不好的。
5,育兒知識學習
現在互聯網發達,信息傳播迅速,各種資訊隨處可查,想要學習育兒知識動動手指就可以完成,無論是父母或者」爺爺奶奶「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育兒經驗教我們學會新規則,比如新的教育理念、知識和方法等。
最後提醒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公公婆婆們一定要量力而行,歲月不饒人,你們是玩不過小傢伙些的。他們正是在精力和體力的飛速發展期,千萬要在保證自己身體的前提下看管孩子。一切以身體健康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