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政治統治在後期發生了「地動山搖」的原因,很大一部分離不開藩鎮割據的作用,也正是因為它,讓唐朝最後走向了滅亡。然而在這場藩鎮割據中,有一個讓人想不通的點,那就是在繁盛時期的唐朝就有了藩鎮割據,他們一直存在到唐朝滅亡,在這幾百年的功夫里,為什麼整個天下還保持著一種相對和諧的狀態呢?而最終藩鎮割據的那些勢力也不是讓唐朝滅亡的主要原因,這又是為啥呢?我猜這裡邊的道道兒不少,我們先來簡單地分析幾個:
第一,在之前的安史叛軍發動的那場動亂里,藩鎮勢力充分地見識了那幫子人的無賴行為,他們的名聲臭到不能再臭,那些割據勢力相對來說比較好面兒,他們可不想被世人也以為自己是那樣的「臭蟲」。這場叛亂在當時唐朝帶來了很大的傷害,不過受苦最深還是百姓啊。這場叛亂最後被鎮了下來,當時無論是朝廷還是民間的百姓,基本上每個人都是非常痛恨這場叛亂的。
而那些自己有著重兵的藩鎮,他們肯定不想身上背著這麼不好的名聲。要是他們也成了那樣的話,估計天下的百姓都要罵死自己了,怎麼可能還會有人來支持呢?沒有得到百姓的支持,幹什麼都是白搭的啊。所以他們要是真要造反的話,只能是在自己的一塊小地方立主,想要去把別的地盤給搶過來基本上是不行的。但是這樣的話,就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了。
第二,唐朝對於藩鎮的控制還是很足的。因為中央和地方的政權互相之間的對抗,所以唐朝的中後期才會有了後來各地的藩鎮割據。唐朝也是吸取了教訓,不能讓哪個藩鎮的實力太過強大,不然就很有可能再次發生動亂。所以只要有哪個地方的勢力太大了,那朝廷就會採取各種措施來減弱他們的勢力。不過藩鎮肯定是不希望自己的軍隊和地盤有缺少,所以就會選擇造反。
當著些地方造反的時候,朝廷肯定會派軍隊去鎮壓的,或者是讓別的藩鎮去。大年的唐憲宗對付藩鎮就是這樣的。就是因為在這樣的一個局勢下,不會因為一個藩鎮有些動作,然後別的藩鎮就會跟著有動作,他們都不是傻子,沒自己什麼事的話,沒必要自己還主動去找事來,畢竟後果肯定是不太好的。
第三,那時的藩鎮勢力被正統思想拘束著,不容易造反。在中國古代的時候,不管你是文官還是武將,都會被正統思想給約束著,他們每一個人心中的座右銘就是:我熱愛我的祖國,如果我是一名文官,那麼我大不了為了自己給國家提出忠言逆耳的建議被君王殺死,如果我是在戰場上打仗的武將,戰死就是我最光榮的歸宿。哪怕心裡也坐龍椅,也是萬萬不能說的,只要讓別人知道了,就會被唾罵成刺蝟。
在秦朝的末期,項羽曾經說過「你這鐘君王,我分分鐘就把你頂替了。」這樣的話,那是當時的局勢實在太動蕩了,秦朝本身就是用侵略別國的方式,才實現統一建立秦朝的,項羽那麼說,跟當時秦朝的思想實則是有些一致的,那時的人也都能夠理解為啥項羽說得出那種話,因為人家要報仇啊。可是在唐朝就不一樣了,因此要是要是藩鎮勢力真的把想稱王的念頭給表現在外,是跟當時的思想相違背的,不會被接受。
安祿山只是一個胡人,他代表的是他的民族,這還算說得過去,然而他挑起的暴動就讓大家罵了他成百上千年,要是都是漢族人的藩鎮勢力也學安祿山,諸位試想,誰能夠容忍呢?所以當時的藩鎮勢力幾乎都是帶著自己的兵規規矩矩的,要說他們都合起伙來一塊兒造反,那是不會被允許的。就算領頭人有想法,士兵也不會聽從,因為大家腦中正統思想的根源都很深刻。
第四,目前還不能找到任何一個藩鎮因為很有權勢,所以就發動叛亂,把全國的藩鎮都帶動起來一起造反的例子。這種事情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發生的概率近乎等於零。只有在東漢時期,諸侯們曾經借用「打壓農民起義」的理由來製造事端,不過他們的確也在跟農民起義對抗,直到把這些農民打敗以後,他們才暴露真正目的,開始對領土的爭奪。這也說明要是沒有動亂在先,藩鎮勢力不會借勢露臉的。
唐朝的藩鎮勢力足夠引起全國動亂,為何響應的人並不多
唐朝的政治統治在後期發生了「地動山搖」的原因,很大一部分離不開藩鎮割據的作用,也正是因為它,讓唐朝最後走向了滅亡。然而在這場藩鎮割據中,有一個讓人想不通的點,那就是在繁盛時期的唐朝就有了藩鎮割據,他們一直存在到唐朝滅亡,在這幾百年的功夫里,為什麼整個天下還保持著一種相對和諧的狀態呢?而最終藩鎮割據的那些勢力也不是讓唐朝滅亡的主要原因,這又是為啥呢?我猜這裡邊的道道兒不少,我們先來簡單地分析幾個:
第一,在之前的安史叛軍發動的那場動亂里,藩鎮勢力充分地見識了那幫子人的無賴行為,他們的名聲臭到不能再臭,那些割據勢力相對來說比較好面兒,他們可不想被世人也以為自己是那樣的「臭蟲」。這場叛亂在當時唐朝帶來了很大的傷害,不過受苦最深還是百姓啊。這場叛亂最後被鎮了下來,當時無論是朝廷還是民間的百姓,基本上每個人都是非常痛恨這場叛亂的。
而那些自己有著重兵的藩鎮,他們肯定不想身上背著這麼不好的名聲。要是他們也成了那樣的話,估計天下的百姓都要罵死自己了,怎麼可能還會有人來支持呢?沒有得到百姓的支持,幹什麼都是白搭的啊。所以他們要是真要造反的話,只能是在自己的一塊小地方立主,想要去把別的地盤給搶過來基本上是不行的。但是這樣的話,就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了。
第二,唐朝對於藩鎮的控制還是很足的。因為中央和地方的政權互相之間的對抗,所以唐朝的中後期才會有了後來各地的藩鎮割據。唐朝也是吸取了教訓,不能讓哪個藩鎮的實力太過強大,不然就很有可能再次發生動亂。所以只要有哪個地方的勢力太大了,那朝廷就會採取各種措施來減弱他們的勢力。不過藩鎮肯定是不希望自己的軍隊和地盤有缺少,所以就會選擇造反。
當著些地方造反的時候,朝廷肯定會派軍隊去鎮壓的,或者是讓別的藩鎮去。大年的唐憲宗對付藩鎮就是這樣的。就是因為在這樣的一個局勢下,不會因為一個藩鎮有些動作,然後別的藩鎮就會跟著有動作,他們都不是傻子,沒自己什麼事的話,沒必要自己還主動去找事來,畢竟後果肯定是不太好的。
第三,那時的藩鎮勢力被正統思想拘束著,不容易造反。在中國古代的時候,不管你是文官還是武將,都會被正統思想給約束著,他們每一個人心中的座右銘就是:我熱愛我的祖國,如果我是一名文官,那麼我大不了為了自己給國家提出忠言逆耳的建議被君王殺死,如果我是在戰場上打仗的武將,戰死就是我最光榮的歸宿。哪怕心裡也坐龍椅,也是萬萬不能說的,只要讓別人知道了,就會被唾罵成刺蝟。
在秦朝的末期,項羽曾經說過「你這鐘君王,我分分鐘就把你頂替了。」這樣的話,那是當時的局勢實在太動蕩了,秦朝本身就是用侵略別國的方式,才實現統一建立秦朝的,項羽那麼說,跟當時秦朝的思想實則是有些一致的,那時的人也都能夠理解為啥項羽說得出那種話,因為人家要報仇啊。可是在唐朝就不一樣了,因此要是要是藩鎮勢力真的把想稱王的念頭給表現在外,是跟當時的思想相違背的,不會被接受。
安祿山只是一個胡人,他代表的是他的民族,這還算說得過去,然而他挑起的暴動就讓大家罵了他成百上千年,要是都是漢族人的藩鎮勢力也學安祿山,諸位試想,誰能夠容忍呢?所以當時的藩鎮勢力幾乎都是帶著自己的兵規規矩矩的,要說他們都合起伙來一塊兒造反,那是不會被允許的。就算領頭人有想法,士兵也不會聽從,因為大家腦中正統思想的根源都很深刻。
第四,目前還不能找到任何一個藩鎮因為很有權勢,所以就發動叛亂,把全國的藩鎮都帶動起來一起造反的例子。這種事情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發生的概率近乎等於零。只有在東漢時期,諸侯們曾經借用「打壓農民起義」的理由來製造事端,不過他們的確也在跟農民起義對抗,直到把這些農民打敗以後,他們才暴露真正目的,開始對領土的爭奪。這也說明要是沒有動亂在先,藩鎮勢力不會借勢露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