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幾封讀者來信,剛好都提到了「想幫朋友解決人生難題」的兩難。
例如,朋友跟家人處不好,為家事爭執不下;或者朋友失戀了很久,一直鬱鬱寡歡;又或是朋友面臨職涯的困境,迷失的人生方向……最後問題就轉到了我這兒啦:「 叄哥,我該怎麼幫助這個朋友?」
雖然,從幼兒園課堂中,老師就強調過友情的重要,但是成為大人的我們可能早就發現:助人是美德,但是實際執行起來,可能要比想像中複雜!
舉例來說。有一年我搬家時,請了搬家公司,他們在樓梯間幫忙搬冰箱,這個冰箱些許沉重,一路得往上搬,我在他們前面努力清除樓梯上的障礙物,卻沒有伸手扶冰箱的意思。我老婆就問:「咦,你怎麼不幫忙扶一下?」
我的袖手旁觀並非冷血,而是出於判斷。我觀察到這位搬家大哥非常專業熟練,對如何搬運重物上樓有自己的一套,並不需要協助。如果他今天開口:「老闆,你幫我扶一下這邊,我好處理。」那我會馬上幫忙。
可是,今天來的是一個專業者,他搬的東西如此沉重,又在樓梯上,必須專註平衡。如果這時候,我不請自來地去扶他一把,萬一破壞了他的平衡反倒更危險。
這點我很清楚,有時候我在家裡幫爸媽搬運花盆之類的重物,我最怕我爸媽貼在我身邊還不時插手去扶,我都會請他們站遠一點:因為東西雖然重,但我已經抓住了重心,能夠完全掌控。要是此時爸媽突然插手,他們提供的助力有限,卻反倒讓我偏離重心,更難完成任務!
在成為成熟大人的路上,幫助家人朋友心意珍貴,但真想讓事情皆大歡喜,我們最好先思考幾件事:
01
對方是不是真的需要你幫忙?
幫忙前,一定要先問過自己:你想幫助對方的動機是什麼?人都有惻隱之心,看到旁人過得不好、生活上不了軌道,第一個直覺就是「幫他一把」、「給些建議」,可是這類的直覺處理不好,常常變成友情殺手。
先別急著出手,不妨在夜深人靜時,沉澱一下自己的動機:我們是純粹要讓朋友更好?還是只想「讓自己成為好人」?甚至只想「享受助人的優越感」?我看過許多朋友吵架,就是因為被幫助者覺得自尊被一廂情願的「干預」侵犯了,而助人者更是氣憤,覺得對方「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或許你聽過「家長式領導」,例如許多父母會以「我這是為你好」為名強力要求子女做他們不想做的事,背後的心態只是想展現控制欲,畢竟幫助他人,也是一種權力的展現。所以,每當有人寫信問我類似問題,我第一個就會提醒對方:「你朋友真的有要求你的幫助嗎?」
異性之間的幫忙也是這樣的:有時候,女生連問題都沒有提出來,男生就開始對女生的人生指手畫腳,不請自來地給予建議,甚至是提出令人不舒服的批評。簡單地講,這樣的幫助跟擅自干涉沒啥區別,造成雙方關係的疏遠。
02
裝睡的人叫不醒
以下是我的建議:先等待對方外顯的求救訊息(比如朋友開口拜託或言語眼神暗示)再出手幫忙!當然,沒有完整表達能力的小孩、病人、老人並不在我們討論的範圍。這不是冷漠,也不是自私,只因為:「裝睡的人是叫不醒的。」
你怎麼能確定,他真的急著想脫離目前的狀態呢?記得我在紐約有次看到路上一對情侶吵架,男生氣極敗壞地對女生大吼,感覺好像要動手打女生了,這時一位正義的路人走過去,對那個女生說:「Are you guys okay?」然後女生回答:「We're fine!」,正義路人就馬上離開。我想這是成熟的做法:先釐清現況,徵得同意,再決定是否插手!
03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面對朋友的難題,如果你手上有個不錯的解方,可是對方並沒有要求你幫忙,或許他還想用自己的方法試試看,或是基於尊嚴說不出口,他心裡可能會想: 「你是想展現你的能力?還是你認為我的嘗試一文不值?」在這樣的揣想下,不管你提出再好的方法,都不會被珍惜!
再嚴重一些,如果讓他啟動「自我保護」裝置,耳朵就關起來了,就算再講什麼真正有幫助的建議,他也都聽不進去了。我們都需要先有好的情緒,話才聽得進去。
比方朋友工作不順,房租快付不出來,你感受到他經濟拮据,他沒有要求你幫忙,你就開始對他的人生下指導棋,反倒可能誘發對方得叛逆心:「我就要證明,不用你們的方法,我也可以做得到!」你不說沒事,一說之後,他偏偏要往不對的路子走,等於間接把朋友引入了死胡同。
04
剝奪對方自我探索的機會
人生是個相對複雜的賽局,沒人能保證真的有「萬無一失的建議」。也許今天你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比朋友順遂,但仍難以保證,我們建議的做法,對他有一樣的效果。
我相信,人生是一個謎團,每個人都該自己走一遭,才能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我們該尊重每個人,留有摸索的餘裕,說不定在跌跌撞撞之間,他就悟出比你我都更好,更適合他自己的路徑!
那麼,在朋友低潮的時候,不能出手幫忙,我們能做些什麼嗎?我認為「陪伴」會更重要。怎麼說呢?以我來說,我可能會更關注他的近況,必要時,我可能會「自我推薦」,而不是出手干預。
自我推薦跟直接幫忙不同,我能透過聊天,或是在輕鬆場合時,提一提我手上有什麼資源,可能是實體的資源,可能是我透過經驗分享,可能是我會透過怎樣的方式來處理事情。這些事情,只是「我有一些心得」而已。或者講個故事,內含道理,點到為止,一切的一切,都等他自己來決定。
人心比我們想像得更複雜。尊重像是呼吸,一分鐘都不能少,我們應該先認同對方是個有能力能管理好自己的大人,再來當一個好家人、好朋友,提供「對方需要的」陪伴與支援才是。
— END —
如何正確有效地幫助朋友:你是為他好,還是自我感覺良好?
最近收到幾封讀者來信,剛好都提到了「想幫朋友解決人生難題」的兩難。
例如,朋友跟家人處不好,為家事爭執不下;或者朋友失戀了很久,一直鬱鬱寡歡;又或是朋友面臨職涯的困境,迷失的人生方向……最後問題就轉到了我這兒啦:「 叄哥,我該怎麼幫助這個朋友?」
雖然,從幼兒園課堂中,老師就強調過友情的重要,但是成為大人的我們可能早就發現:助人是美德,但是實際執行起來,可能要比想像中複雜!
舉例來說。有一年我搬家時,請了搬家公司,他們在樓梯間幫忙搬冰箱,這個冰箱些許沉重,一路得往上搬,我在他們前面努力清除樓梯上的障礙物,卻沒有伸手扶冰箱的意思。我老婆就問:「咦,你怎麼不幫忙扶一下?」
我的袖手旁觀並非冷血,而是出於判斷。我觀察到這位搬家大哥非常專業熟練,對如何搬運重物上樓有自己的一套,並不需要協助。如果他今天開口:「老闆,你幫我扶一下這邊,我好處理。」那我會馬上幫忙。
可是,今天來的是一個專業者,他搬的東西如此沉重,又在樓梯上,必須專註平衡。如果這時候,我不請自來地去扶他一把,萬一破壞了他的平衡反倒更危險。
這點我很清楚,有時候我在家裡幫爸媽搬運花盆之類的重物,我最怕我爸媽貼在我身邊還不時插手去扶,我都會請他們站遠一點:因為東西雖然重,但我已經抓住了重心,能夠完全掌控。要是此時爸媽突然插手,他們提供的助力有限,卻反倒讓我偏離重心,更難完成任務!
在成為成熟大人的路上,幫助家人朋友心意珍貴,但真想讓事情皆大歡喜,我們最好先思考幾件事:
01
對方是不是真的需要你幫忙?
幫忙前,一定要先問過自己:你想幫助對方的動機是什麼?人都有惻隱之心,看到旁人過得不好、生活上不了軌道,第一個直覺就是「幫他一把」、「給些建議」,可是這類的直覺處理不好,常常變成友情殺手。
先別急著出手,不妨在夜深人靜時,沉澱一下自己的動機:我們是純粹要讓朋友更好?還是只想「讓自己成為好人」?甚至只想「享受助人的優越感」?我看過許多朋友吵架,就是因為被幫助者覺得自尊被一廂情願的「干預」侵犯了,而助人者更是氣憤,覺得對方「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或許你聽過「家長式領導」,例如許多父母會以「我這是為你好」為名強力要求子女做他們不想做的事,背後的心態只是想展現控制欲,畢竟幫助他人,也是一種權力的展現。所以,每當有人寫信問我類似問題,我第一個就會提醒對方:「你朋友真的有要求你的幫助嗎?」
異性之間的幫忙也是這樣的:有時候,女生連問題都沒有提出來,男生就開始對女生的人生指手畫腳,不請自來地給予建議,甚至是提出令人不舒服的批評。簡單地講,這樣的幫助跟擅自干涉沒啥區別,造成雙方關係的疏遠。
02
裝睡的人叫不醒
以下是我的建議:先等待對方外顯的求救訊息(比如朋友開口拜託或言語眼神暗示)再出手幫忙!當然,沒有完整表達能力的小孩、病人、老人並不在我們討論的範圍。這不是冷漠,也不是自私,只因為:「裝睡的人是叫不醒的。」
你怎麼能確定,他真的急著想脫離目前的狀態呢?記得我在紐約有次看到路上一對情侶吵架,男生氣極敗壞地對女生大吼,感覺好像要動手打女生了,這時一位正義的路人走過去,對那個女生說:「Are you guys okay?」然後女生回答:「We're fine!」,正義路人就馬上離開。我想這是成熟的做法:先釐清現況,徵得同意,再決定是否插手!
03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面對朋友的難題,如果你手上有個不錯的解方,可是對方並沒有要求你幫忙,或許他還想用自己的方法試試看,或是基於尊嚴說不出口,他心裡可能會想: 「你是想展現你的能力?還是你認為我的嘗試一文不值?」在這樣的揣想下,不管你提出再好的方法,都不會被珍惜!
再嚴重一些,如果讓他啟動「自我保護」裝置,耳朵就關起來了,就算再講什麼真正有幫助的建議,他也都聽不進去了。我們都需要先有好的情緒,話才聽得進去。
比方朋友工作不順,房租快付不出來,你感受到他經濟拮据,他沒有要求你幫忙,你就開始對他的人生下指導棋,反倒可能誘發對方得叛逆心:「我就要證明,不用你們的方法,我也可以做得到!」你不說沒事,一說之後,他偏偏要往不對的路子走,等於間接把朋友引入了死胡同。
04
剝奪對方自我探索的機會
人生是個相對複雜的賽局,沒人能保證真的有「萬無一失的建議」。也許今天你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比朋友順遂,但仍難以保證,我們建議的做法,對他有一樣的效果。
我相信,人生是一個謎團,每個人都該自己走一遭,才能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我們該尊重每個人,留有摸索的餘裕,說不定在跌跌撞撞之間,他就悟出比你我都更好,更適合他自己的路徑!
那麼,在朋友低潮的時候,不能出手幫忙,我們能做些什麼嗎?我認為「陪伴」會更重要。怎麼說呢?以我來說,我可能會更關注他的近況,必要時,我可能會「自我推薦」,而不是出手干預。
自我推薦跟直接幫忙不同,我能透過聊天,或是在輕鬆場合時,提一提我手上有什麼資源,可能是實體的資源,可能是我透過經驗分享,可能是我會透過怎樣的方式來處理事情。這些事情,只是「我有一些心得」而已。或者講個故事,內含道理,點到為止,一切的一切,都等他自己來決定。
人心比我們想像得更複雜。尊重像是呼吸,一分鐘都不能少,我們應該先認同對方是個有能力能管理好自己的大人,再來當一個好家人、好朋友,提供「對方需要的」陪伴與支援才是。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