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騰飛
來源:騰飛說史
人類學家把現代人類分為三大人種,分別是蒙古利亞人種、歐羅巴人種和尼格羅人種,即黃色人種、白色人種和黑色人種,現代人種的區分至遲出現在晚期智人階段。
人種的形成,一般認為是自然環境長期影響的結果,人們的膚色、髮型、身材的比例為了適應不同的自然環境而產生了一些特徵上的差異,在新航路開闢之前的漫長歲月里,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東南部和美洲大陸,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而黑色人種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中東的部分地區。
(1920年美國學者繪製的世界人種分布圖)
當然,在近代之前,亞歐大陸上曾出現過數次民族大遷徙,第一次民族大遷徙是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發生的印歐語系民族大遷徙,印歐人遷徙的範圍非常廣闊,東至印度河流域,西至希臘的愛琴海地區,最東端可能到達了中國的新疆,在漢唐時期,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綠洲上分布著一些塞種人居民,塞種人就是斯基泰人,他們屬於白色人種。
第二次民族大遷徙是公元2世紀至公元7世紀發生的匈奴人、阿瓦爾人、突厥人的西遷活動,匈奴人、突厥人原來可能是黃種人,遷徙到了西亞、歐洲以後,與當地居民融合,逐漸變成了白人,有的學者認為匈牙利人的祖先是馬扎爾人,與匈人亦有淵源關係。
第三次民族大遷徙是公元13世紀,蒙古人的西遷活動,蒙古人在東歐建立了金帳汗國,在西亞建立了伊爾汗國,蒙古人的西征,還帶動了突厥人的遷徙,蒙古人在中亞、西亞等地常常徵用突厥人士兵加入到西征隊伍,使得突厥人在中亞地區的勢力進一步加強,為後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蒙古人、突厥人的西遷,與之前的匈奴人一樣,很快就與當地居民融合,他們的後代,從外貌上來看,已經沒有多少黃種人的特徵了,反而與白種人十分相近,比如有的學者認為歐洲的匈人有可能是匈奴人的後代,而馬扎爾人有可能源自突厥人,匈牙利的主要民族為馬扎爾人,匈人亦與匈牙利人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但是,今天的匈牙利人與黃種人已經有很大的差別了;中亞、西亞地區的突厥語系民族,與黃種人也有很大的差別。
不過,在歐洲有一個卡爾梅克共和國,其主體民族依然保留有黃種人的特徵,這個民族就是卡爾梅克人,卡爾梅克共和國屬於俄羅斯聯邦,是俄羅斯的一個聯邦主體,可以這麼說,卡爾梅克共和國是歐洲唯一的黃種人共和國。
(俄國畫家繪製的卡爾梅克女孩畫像)
卡爾梅克人就是土爾扈特人,土爾扈特部於明朝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在首領和鄂爾勒克的率領下,舉族西遷,來到伏爾加河下游一帶生活。
元朝滅亡以後,元朝殘餘勢力退至長城以北,蒙古諸部開始走向分裂,明朝的時候,蒙古有三大部,自東向西,分別是兀良哈部、韃靼部和瓦剌部,清朝的時候,蒙古諸部也分為三大部,分別是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
清代的漠西蒙古,其實就是明代的瓦剌,漠西蒙古也被稱為衛拉特蒙古,有四大部,分別是準噶爾部、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和土爾扈特。
因此,土爾扈特部屬於漠西蒙古,可追溯至明代的瓦剌部,明朝末年,土爾扈特部與準噶爾部發生矛盾,遂西遷至伏爾加河流域,當土爾扈特人來到伏爾加河流域之時,沙皇俄國的勢力還沒有到達這個地方,這裡水草豐美,人煙稀少,於是土爾扈特人就在這裡定居了下來,並建立了自己的汗國,在和鄂爾勒克的曾孫阿玉奇統治土爾扈特部期間(公元1641年至1724年),土爾扈特人的勢力在東歐地區達於全盛,領土東到烏拉爾河,西、北到伏爾加河,南至裏海。
(裏海)
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至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廷與準噶爾部時常發生戰爭,康熙皇帝、雍正皇帝都曾派遣使節前往伏爾加河流域,希望與土爾扈特部結盟,共同對付準噶爾部,但是都被阿玉奇給拒絕了。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廷終於平定了準噶爾部,歷時七十餘年,歷經三代帝王,西域地區的邊患遂告結束。清廷平定準噶爾部的消息,傳到了中亞、西亞和東歐等地,土爾扈特部的首領就產生了回歸清朝的想法。
(幫助清廷平定準噶爾部的武將阿玉錫)
公元18世紀以後,沙皇俄國逐漸崛起,勢力到達伏爾加河下游一帶,並且想爭奪黑海、地中海的出海口,土爾扈特汗國感受到了沙皇俄國的壓力,不得不臣服於沙皇俄國,為了爭奪黑海、地中海的出海口,俄國與土耳其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土爾扈特人精於騎射,英勇善戰,屢屢被俄國人徵調,參加與自己毫不相關的俄土戰爭,數萬青年死於戰場,苦於沙皇俄國的壓力,土爾扈特部東歸的念頭進一步加強。
公元18世紀中葉,土爾扈特人分布於伏爾加河的東西兩岸,東岸約17萬人,西岸約1萬人,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1年),土爾扈特部在首領渥巴錫的率領下,準備渡過結冰的伏爾加河,踏上東歸的征程,但是呢,沙皇俄國一直視土爾扈特部為自己的臣屬,不願其東歸,渥巴錫東歸的計劃被沙皇俄國察覺了,土爾扈特人不得不提前開拔,由於計劃提前,伏爾加河尚未結冰,於是生活在伏爾加河西岸的一萬多部眾,無法東歸,不得不留在了當地,這些人後來被歐洲人稱之為卡爾梅克人。
(19世紀生活在伏爾加河流域的卡爾梅克人)
渥巴錫率領東岸的17萬人,離開了東歐草原,一路上受到沙皇俄國的圍追堵截,損失慘重,他們歷經艱辛,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回到祖國,乾隆皇帝對土爾扈特人進行了妥善的安置,認為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誠心歸順,甚屬可嘉」,為表彰渥巴錫回歸祖國的壯舉,清廷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銘刻了《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兩塊石碑。
留在伏爾加河流域的1萬土爾扈特人,就是今天歐洲人稱之為的卡爾梅克人,現在居住在俄羅斯境內的卡爾梅克人,大約有15萬之多,大部分居住在卡爾梅克共和國,卡爾梅克共和國的卡爾梅克人占該地區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卡爾梅克人的外貌特徵、語言以及風俗習慣,與今天的蒙古族並無多大區別,他們依然信仰藏傳佛教,卡爾梅克人世代居住在歐洲,但是,依然沒有忘記土爾扈特部的歷史,知道渥巴錫率領土爾扈特人回歸中國的壯舉。
歐洲唯一的黃種人國家,祖先曾主動回歸中國,如今仍信仰藏傳佛教
作者:汪騰飛
來源:騰飛說史
人類學家把現代人類分為三大人種,分別是蒙古利亞人種、歐羅巴人種和尼格羅人種,即黃色人種、白色人種和黑色人種,現代人種的區分至遲出現在晚期智人階段。
人種的形成,一般認為是自然環境長期影響的結果,人們的膚色、髮型、身材的比例為了適應不同的自然環境而產生了一些特徵上的差異,在新航路開闢之前的漫長歲月里,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東南部和美洲大陸,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而黑色人種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中東的部分地區。
(1920年美國學者繪製的世界人種分布圖)
當然,在近代之前,亞歐大陸上曾出現過數次民族大遷徙,第一次民族大遷徙是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發生的印歐語系民族大遷徙,印歐人遷徙的範圍非常廣闊,東至印度河流域,西至希臘的愛琴海地區,最東端可能到達了中國的新疆,在漢唐時期,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綠洲上分布著一些塞種人居民,塞種人就是斯基泰人,他們屬於白色人種。
第二次民族大遷徙是公元2世紀至公元7世紀發生的匈奴人、阿瓦爾人、突厥人的西遷活動,匈奴人、突厥人原來可能是黃種人,遷徙到了西亞、歐洲以後,與當地居民融合,逐漸變成了白人,有的學者認為匈牙利人的祖先是馬扎爾人,與匈人亦有淵源關係。
第三次民族大遷徙是公元13世紀,蒙古人的西遷活動,蒙古人在東歐建立了金帳汗國,在西亞建立了伊爾汗國,蒙古人的西征,還帶動了突厥人的遷徙,蒙古人在中亞、西亞等地常常徵用突厥人士兵加入到西征隊伍,使得突厥人在中亞地區的勢力進一步加強,為後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蒙古人、突厥人的西遷,與之前的匈奴人一樣,很快就與當地居民融合,他們的後代,從外貌上來看,已經沒有多少黃種人的特徵了,反而與白種人十分相近,比如有的學者認為歐洲的匈人有可能是匈奴人的後代,而馬扎爾人有可能源自突厥人,匈牙利的主要民族為馬扎爾人,匈人亦與匈牙利人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但是,今天的匈牙利人與黃種人已經有很大的差別了;中亞、西亞地區的突厥語系民族,與黃種人也有很大的差別。
不過,在歐洲有一個卡爾梅克共和國,其主體民族依然保留有黃種人的特徵,這個民族就是卡爾梅克人,卡爾梅克共和國屬於俄羅斯聯邦,是俄羅斯的一個聯邦主體,可以這麼說,卡爾梅克共和國是歐洲唯一的黃種人共和國。
(俄國畫家繪製的卡爾梅克女孩畫像)
卡爾梅克人就是土爾扈特人,土爾扈特部於明朝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在首領和鄂爾勒克的率領下,舉族西遷,來到伏爾加河下游一帶生活。
元朝滅亡以後,元朝殘餘勢力退至長城以北,蒙古諸部開始走向分裂,明朝的時候,蒙古有三大部,自東向西,分別是兀良哈部、韃靼部和瓦剌部,清朝的時候,蒙古諸部也分為三大部,分別是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
清代的漠西蒙古,其實就是明代的瓦剌,漠西蒙古也被稱為衛拉特蒙古,有四大部,分別是準噶爾部、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和土爾扈特。
因此,土爾扈特部屬於漠西蒙古,可追溯至明代的瓦剌部,明朝末年,土爾扈特部與準噶爾部發生矛盾,遂西遷至伏爾加河流域,當土爾扈特人來到伏爾加河流域之時,沙皇俄國的勢力還沒有到達這個地方,這裡水草豐美,人煙稀少,於是土爾扈特人就在這裡定居了下來,並建立了自己的汗國,在和鄂爾勒克的曾孫阿玉奇統治土爾扈特部期間(公元1641年至1724年),土爾扈特人的勢力在東歐地區達於全盛,領土東到烏拉爾河,西、北到伏爾加河,南至裏海。
(裏海)
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至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廷與準噶爾部時常發生戰爭,康熙皇帝、雍正皇帝都曾派遣使節前往伏爾加河流域,希望與土爾扈特部結盟,共同對付準噶爾部,但是都被阿玉奇給拒絕了。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廷終於平定了準噶爾部,歷時七十餘年,歷經三代帝王,西域地區的邊患遂告結束。清廷平定準噶爾部的消息,傳到了中亞、西亞和東歐等地,土爾扈特部的首領就產生了回歸清朝的想法。
(幫助清廷平定準噶爾部的武將阿玉錫)
公元18世紀以後,沙皇俄國逐漸崛起,勢力到達伏爾加河下游一帶,並且想爭奪黑海、地中海的出海口,土爾扈特汗國感受到了沙皇俄國的壓力,不得不臣服於沙皇俄國,為了爭奪黑海、地中海的出海口,俄國與土耳其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土爾扈特人精於騎射,英勇善戰,屢屢被俄國人徵調,參加與自己毫不相關的俄土戰爭,數萬青年死於戰場,苦於沙皇俄國的壓力,土爾扈特部東歸的念頭進一步加強。
公元18世紀中葉,土爾扈特人分布於伏爾加河的東西兩岸,東岸約17萬人,西岸約1萬人,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1年),土爾扈特部在首領渥巴錫的率領下,準備渡過結冰的伏爾加河,踏上東歸的征程,但是呢,沙皇俄國一直視土爾扈特部為自己的臣屬,不願其東歸,渥巴錫東歸的計劃被沙皇俄國察覺了,土爾扈特人不得不提前開拔,由於計劃提前,伏爾加河尚未結冰,於是生活在伏爾加河西岸的一萬多部眾,無法東歸,不得不留在了當地,這些人後來被歐洲人稱之為卡爾梅克人。
(19世紀生活在伏爾加河流域的卡爾梅克人)
渥巴錫率領東岸的17萬人,離開了東歐草原,一路上受到沙皇俄國的圍追堵截,損失慘重,他們歷經艱辛,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回到祖國,乾隆皇帝對土爾扈特人進行了妥善的安置,認為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誠心歸順,甚屬可嘉」,為表彰渥巴錫回歸祖國的壯舉,清廷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銘刻了《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兩塊石碑。
留在伏爾加河流域的1萬土爾扈特人,就是今天歐洲人稱之為的卡爾梅克人,現在居住在俄羅斯境內的卡爾梅克人,大約有15萬之多,大部分居住在卡爾梅克共和國,卡爾梅克共和國的卡爾梅克人占該地區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卡爾梅克人的外貌特徵、語言以及風俗習慣,與今天的蒙古族並無多大區別,他們依然信仰藏傳佛教,卡爾梅克人世代居住在歐洲,但是,依然沒有忘記土爾扈特部的歷史,知道渥巴錫率領土爾扈特人回歸中國的壯舉。